长城的起源
首先,长城的防备目标并不只有草原游牧民族一个敌人,其包括但不限于草原游牧部落、东北渔猎部落和高句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那样拥有复杂混合经济模式的强国。
为了达到完全防备所有北方敌人的目的,长城的规模非常浩大,古人们沿着国家的北部边境,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绵延上万华里的防御工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长城叫做万里长城的由来。
其次,虽然人们想到长城的修筑者时,总是会首先想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是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但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中国古人早在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防御敌国或是匈奴、东胡等草原民族的入侵,在边境地带和新占领区广泛修筑抵抗侵略和预报敌情的要塞、烽火台和哨所,之后,古人又用城墙将各个防御设施连接起来,形成了后世长城的雏形,而这一时期的“长城”有很多,比如赵国修筑的赵长城、燕国修建的燕长城和齐国修建的齐长城等,在《史记·匈奴列传》上,就有文字记载燕国和赵国修筑长城的信息:
“燕(燕国)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赵国)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主要精力放在了巩固政权上面,只是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并让北伐的将士们修缮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事。
之后,当国家稳定之后,出于保护和扩张北方领土的需求,秦始皇又下令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为基础,征发数十万民夫在没有防御工事的地方修建新长城,并将之前的“旧长城”都连接起来,让其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形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秦长城
但秦朝时,古人修筑的长城(秦长城)跟大家印象里的长城模样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在形制上,秦长城比后世的明长城稍矮,一般秦长城的高度在4米左右,其基宽4米,顶宽却只有2米左右。并且,秦代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古人们受科技水平限制,在修筑长城时并没有大量采用砖石墙结构,而是因地制宜的运用了大量夯土版筑工艺。
这里小编多说一句:虽然战国时,古人早已经发明了砖,但是此时的砖还不是建房材料,一般用于修建墓室和墓道。
所谓的夯土版筑是指我国古代修建墙体时常的一种技术,也叫夯筑或夯土技术,其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
使用该种技术筑墙时需要先在土地上挖沟,埋入基石,然后围绕着基石用木板搭建成一个四方形的“木盒”,并在木盒周围打上脚手架、立柱和绳索拴牢固定,之后挖掘黄土,添入水进行“和泥”,然后分多次将黄泥填入木盒中,而每当填入一层黄土后,工人就要用杵捣坚实,然后铺上一层芦苇,这样直到木盒全部被泥土填满,将木盒拆下后就形成了一道夯土墙。
事实上,许多段长城都是简单的夯土墙,并没有包砖,只不过在修筑长城时,工匠们向夯土内填入了大量木制插竿和芦苇等植物提高夯土墙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和排水性,同时为了防止植物在长城上生长,破坏墙体的坚固,用于修筑长城的一些泥土有时会被“炒熟”,除此之外,工匠们还特意在长城外侧挖掘泥土,并将取土后的沟渠和坑洞拓宽成壕沟。
夯土版筑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建筑方法,在当时一支80人的建筑队只需要用7天就能搭建出1公里长的夯土城墙,使用该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城墙虽然不如砖石墙那么坚固,但是却也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并修补起来很方便,其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不过是最平常不过的泥土和一些植物罢了。
而黄土本身则具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其蕴含碳酸钙(来自蜗牛壳),其接触到水后,黄土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自我凝结,这能让黄土搭建的长城在风雨中矗立数千年!
除了用夯土制作长城外,秦朝的工匠们也会用石片交错叠压垒砌技术制作长城,他们会先在修建地附近寻找石山,然后开采切割出厚重的石片和石块,并将石片上的不平之处磨平,之后将石片拉到建筑工地交错叠压垒砌。
虽然在这整个修筑过程中,秦朝工匠们有时并不使用粘合剂(石灰、泥)连接石片,完全是干砌,但这种由石片垒筑而成的长城比夯土长城更坚固,也更耐风雨的侵蚀,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冲刷都能保证不塌。
当然长城之所以坚固,和其形状也有很大关系,春秋战国时代以及随后朝代修筑的长城为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是下大上小,横截面成梯形,并且长城的高度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在山岗陡峭之地修筑的长城就比较矮,而平坦地区的长城则修筑的比较高;战略位置紧要的地方修筑的长城比较高,位置重要性稍弱的地方修筑的长城就比较矮,这能很好的降低工程难度和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