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概说》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了的鲁国的编年史。因其属于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春秋经》。
《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春秋》的思想倾向:遵循周制,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二、《春秋》的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记事很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其记叙一般能做到文约事丰,简而有法。但过于简略的记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标题新闻,而不像一篇文章。
2、语言凝练含蓄。
所谓“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仅有1。8万多字,可见其语言信息的包容量;所谓“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或“春秋笔法”等,都是指它的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这种倾向性,还表现在欲为尊者讳,以曲笔表明爱憎的文字中。《春秋》在史著中倾注鲜明的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但刻意“为尊者讳”的曲笔,有违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史传文学亦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