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大家对《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鲁迅先生的文章被移出课本都很愤怒。历史的重放,必须要有一些经典经常惊醒人们。最近反复读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很有感触。明朝、清朝在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对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他们还是相继灭亡了。失败的原因很多,说到底还是失掉民心造成的。明朝崇祯皇帝主政时,早已失去民心,只有形式罢了。郭沫若先生在文中说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不用说也就是”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 当机独断” ,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好的文章还是应该进课本,他们的思想振聋发聩,时时惊醒着人们不要重复昨天的错误。